警惕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双向影响” “乐龄健康第一课”在国家老年大学正式启动

11月26日,一场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与国家老年大学联合发起的“糖疹联防,稳住血糖——乐龄健康第一课·慢病科普专项行动”在国家老年大学正式开讲。

“糖疹联防,稳住血糖”乐龄健康第一课在国家老年大学正式开讲

这堂面向50岁以上“备老人群”的健康公益课,聚焦了一个易被忽视却危害甚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带状疱疹这一中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正在严重危害慢病人群的健康,其间的共病风险正构成一道对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大健康威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提升乐龄人群健康素养、加强慢病共管与医防融合,已成为构建“健康老龄化”社会的核心议题。其中,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乐龄健康第一课 · 慢病科普专项行动”走进国家老年大学,正是希望通过系列化、常态化的健康科普课程,以中老年常见慢病及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为切点,提升健康素养并呼吁警惕共病风险,唤醒其“主动健康”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

“正如中共中央‘十五五’规划提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发展防治康管全链条服务。此次行动正是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与慢性病疾病谱系相交叠的宏观背景下,一次精准聚焦‘多病共管、医防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处长赖建强表示,“期待这样的新路径,不仅能对提升中老年慢病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所助益,更会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公共卫生防线添砖加瓦。”

聚焦新课题:警惕带状疱疹加剧慢病负担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数据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约1/3的人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50岁及以上中老年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均为高风险人群。

除了皮肤损伤外,疼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可贯穿整个病程,其痛感常被描述为如灼烧、电击、刀割、针刺、撕裂般。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更常见且多为重度,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焦虑、睡眠障碍,甚至永久丧失自理能力。另外,相较于年轻患者,老年患者更容易罹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而PHN会进一步导致患者药物依赖、抑郁。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状疱疹将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而当年龄因素叠加慢病时,带状疱疹的危害性会进一步加剧——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其严重程度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且带状疱疹会影响慢病控制。以糖尿病患者为例,一旦糖尿病叠加带状疱疹,这一恶性循环会被迅速激活,不仅让糖尿病患者痛感更强,患PHN风险也增加,还会因剧烈疼痛可能引发的应激反应,导致其血糖升高。数据显示,24%的糖尿病患者在罹患带状疱疹后血糖控制恶化。此外,糖尿病与并发感染可形成恶性循环——感染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糖,而高血糖进一步加重感染。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

“带状疱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镇痛)为主,许多患者的治疗要经历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不仅关乎患者身心健康,还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照护负担。”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强调,“对患者而言,带状疱疹的患病过程太痛苦了。为此,建议高风险人群要树立‘主动预防优于被动治疗’的观念,通过接种疫苗等科学手段提前干预,避免带状疱疹带来的多重健康威胁。”

破题新思路共病联防阻断”“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正面临每年逾2.3亿糖尿病患者与每年超过600万带状疱疹病例的双重挑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糖尿病患者基数将持续扩大,与之相对的是年龄增长带来的免疫衰老趋势,糖尿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问题日益严峻。

然而,许多患者及家属只关注“控糖”,却忽视了糖尿病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对免疫功能造成的长期损害。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削弱免疫细胞功能、损害周围神经与血管,导致机体防御屏障出现“缺口”。这使得糖尿病患者不仅面临心脑血管、肾脏病等并发症的威胁,也更易被潜伏的病原体趁虚而入,其中,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的疾病风险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比一般人最高可高出60%。

正值秋冬季节,中老年人尤其是本身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也同时面临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

对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呼吁:“鉴于糖尿病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共病机制,临床管理思维亟需从‘单独控糖’升级为‘共病联防’。在临床管理路径中主动纳入对带状疱疹等共病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指导,比如在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自身基础疾病、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叠加负担,有着积极意义。”

共建新阵地:走进国家老年大学打造防融合科普前沿

要阻断这一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将“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预防”,这不仅是患者的个人选择,更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性公共卫生战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要强化公共卫生能力,防控重大传染病,积极做好慢性病的综合防控。国家卫健委在近期参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新闻发布会时,也明确提出,在“十五五”期间,以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攻关和突破的重点,强化多病同防同治,进一步提升健康产出的效率和效果。

面对“糖”“疹”共病的恶性循环及治疗局限性,“预防先行”与“医防融合”已成为构筑中老年慢病人群健康防线的核心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有效落地需要每一方的协同参与,在社会层面,要求公卫体系与临床体系强化联动,将共病预防关口前移至社区;在个人层面,则要求中老年及慢性病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科学预防纳入个人健康管理方案,做到主动联防。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财威

“作为推进‘医防融合’、开展慢病管理的‘主阵地’和‘第一道防线’,我们社区卫生中心已正式纳入国家级慢病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并在探索适用于城市社区的‘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财威表示,“社区医生的关键职责之一,就是进行精准的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指导,助力扭转‘得了慢病就只能被动应对’的观念。在此也建议广大中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可向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专科医生咨询,可考虑疫苗科学接种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

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院长刘彩梅

作为本次科普行动的联合发起方,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院长刘彩梅强调:“国家老年大学是聚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帮助大家‘有所学、有所乐、有所为’的重要平台。通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中老年朋友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健康课程与活动,我们希望激发并赋能每一个人成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力军,将‘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预防’,把‘关注共病风险’落实为‘具体的防护行动’,并鼓励他们成为家庭和社区中的健康榜样,共同筑牢乐龄生活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