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卒中的高发季节,面对这一季节性风险,提升卒中防范意识、掌握识别方法尤为重要。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组织(WSO)确定的全球核心口号为:“Every Minute Counts. Know the signs of stroke. Act FAST.”(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2025年世界卒中日中文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尽早识别”强调公众要掌握卒中的典型症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立刻就医”则突出“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指引公众在识别卒中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治[1]。
卒中具有“五高”特点
卒中是一种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其发生源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2]。
《世界卒中组织:2025年全球卒中事实报告》[3]显示:在非传染性疾病中,卒中仍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约700万人),也是第三大致死致残原因(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衡量——全球DALYs损失超过1.6亿)。
1990至2021年间,全球卒中发病、致死及致残人数显著攀升,发病率增长70%,死亡率增长44%,DALYs损失增长32%。据估算,卒中每年给全球造成超过89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几乎翻倍(图1)。

图1.全球卒中负担与危险因素信息图[3]
尽早识别并立刻就医尤为重要
卒中发生后,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救治越早,大脑损伤越小,康复希望越大[1],因此尽早识别卒中并立刻就医尤为重要。
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4]。缺血性卒中通常起病突然;常伴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病因;劳累、腹泻、寒冷、熬夜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诱因;头晕、头痛等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先兆,也可以无诱因或无先兆[5]。
发病时,患者可出现昏迷、言语不流利和认知功能障碍(糊涂)、视物成双、口角歪斜、饮水呛咳、肢体无力、步态不稳、面部和/或肢体麻木等症状[5]。
目前,国内外已开发多种卒中识别工具,如“BEFAST”、“中风120”口诀(图2)。当出现任何疑似卒中症状时,不要犹豫,不要等待症状自行消失,应立即拨打120/999等急救电话,救护车可以提供院前急救,并将患者直接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卒中中心”[1]。

图2.“BEFAST”、“中风120”口诀[1]
神经保护治疗是卒中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核心是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早期血管再通(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可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是目前被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方法[6]。
然而尽管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功能结局,却由于存在时间窗限制和出血转化风险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7]。
尽早启动神经保护治疗,有助于“冻结”半暗带组织,从而在完成再贯注治疗前阻止梗死核心区进一步扩大(图3)[8]。因此,卒中后尽快单独或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以减少神经损伤十分重要。

图3.卒中发生后尽早给予神经(细胞)保护疗法旨在“冻结”缺血半暗带[8]
神经保护剂是指以非改善脑血流灌注方式,通过拮抗缺血性脑损伤级联反应中的有害分子进而干预缺血性脑损伤的任何药剂[9]。根据药物作用于缺血级联反应的不同环节,神经保护剂分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自由基清除剂、一氧化氮介质、细胞膜稳定剂、线粒体保护剂和其他类型(图4)[10]。

图4.神经保护剂种类及代表药物[10]
其中,胞磷胆碱是临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之一,广泛用于治疗创伤性脑损伤、急性缺血性卒中、认知障碍、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胞磷胆碱是细胞膜主要成分磷脂酰胆碱的重要前体,参与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对于稳定细胞区室化、刺激受损神经元细胞膜的修复和再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归为细胞膜稳定剂。此外,胞磷胆碱还是乙酰胆碱的前体物质,可提高神经递质水平[10-11]。
卒中后使用胞磷胆碱治疗有助于功能康复及认知功能改善
一项荟萃分析[12]显示,中重度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内口服胞磷胆碱可增加3个月后完全康复的可能性。
该荟萃分析纳入4项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口服胞磷胆碱研究,共137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分,且既往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其中583例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789例患者接受胞磷胆碱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胞磷胆碱组患者的康复率为25.2%,而安慰剂组为20.2%(比值比[OR]=1.33,95%置信区间[CI]=1.10-1.62,P=0.0034)(图5)。此外,胞磷胆碱整体安全性良好,与安慰剂相似。

图5.第12周整体康复情况[12]
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13],长期使用胞磷胆碱治疗可显著改善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后的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
该研究纳入163例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发病6周后随机分配至胞磷胆碱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卒中后1个月、6个月、1年及2年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并于2年时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5D)评定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胞磷胆碱治疗在随访期间显著改善认知状态(P=0.005)(图6)。此外,在调整年龄后,未使用胞磷胆碱与更差的生活质量相关。不论高龄还是年轻患者,胞磷胆碱治疗均与更优的生活质量相关(图7)。

图6.随访期间整体认知功能障碍。接受胞磷胆碱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认知状态显著改善(*P=0.005)。首年后,仅胞磷胆碱治疗组患者认知状态持续改善[13]

图7.不同年龄组胞磷胆碱与生活质量的对比分析。在所有年龄亚组中,未接受胞磷胆碱治疗的患者更易出现生活质量较差的情况。五分位组划分:第1组:<60岁,第2组:60-64岁,第3组:65-70岁,第4组:70-75岁,第5组:75岁[13]
总结
卒中全球负担持续加重,防治形势严峻。早期识别与及时救治是改善卒中预后的关键,掌握“BEFAST”、“中风120”等识别工具、迅速呼叫急救并送往卒中中心至关重要。在治疗方面,除了血管再通治疗外,神经保护治疗作为重要辅助手段,可在再灌注前“冻结”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损伤。胞磷胆碱作为常用的神经保护剂,通过稳定细胞膜、刺激受损神经元细胞膜的修复和再生、提高神经递质水平等多种作用,在多项研究中显示出促进卒中后功能康复和认知改善的积极作用,且安全性良好。综合来看,卒中防治需“识别早、送医快、治疗全”,神经保护剂如胞磷胆碱的应用,可为患者康复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卒中学会.https://www.chinastroke.net/a810.html
2. 《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2》编写组.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4,21(08):565-576.
3. 苏暄.中国医药科学,2014(19):5-8.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23-559.
5. 中华医学会,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9):947-958.
6. 逯丹,等.中国卒中杂志,2024,19(08):938-955.
7. 张瑛,等.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1,16(05):266-269.
8. Fisher M,et al.Nat Rev Neurol.2022 Apr;18(4):193-202.
9. 谷亚伟,等.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03):291-295.
10. 肖卫民,等.内科理论与实践,2019,14(05):282-288.
11. 唐雅倩,等.生物工程学报,2024,40(06):1644-1660.
12. Dávalos A,et al.Stroke.2002 Dec;33(12):2850-7.
13. Alvarez-Sabín J,et al.Int J Mol Sci.2016 Mar 16;17(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