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 | 樊明武:一位工程院士的“磁场人生”

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最新一期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樊明武,以温和的语调、坚定的信念,为我们讲述了他与祖国磁学事业共振的一生。从少年立志,到核工业核心岗位上的坚守,再到育人无数的岁月,他用六十载科研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道”。“面对选择,我从来没犹豫过。”——这是他对人生、对国家、对使命最质朴却最铿锵的表达。

“做有用的事,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从大学时主动放弃心爱的力学专业,毅然选择当时被称为“冷门”的金属物理专业开始,樊明武就已将“国家需要”置于“个人志趣”之上。他直言:“不是我选择了核工业,而是国家把我选到了那个岗位。”在中国核事业起步之初,他深入参与多项国防重点工程建设。多年之后回顾,他坦然:“一辈子就在这个领域里工作,感觉挺幸福的。”这种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战略的选择,正是“君子不器”精神的真实写照——不固守个人之用,而是应时代之需,化身多功能、可担当的器者。

“做难的事,是我一辈子的坚持”

在节目中,樊明武反复提到科研中的两个关键词:“寂寞”和“坚持”。他用磁学领域的现象来解释科研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你看不出它有磁性,但其实它的磁矩是有方向的,只是没有显示出来而已。”这仿佛也是他本人精神状态的写照——内敛、不喧哗,但始终在定向发力。无论是在几十年无条件投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封闭实验室,还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跟进国际前沿、组织国内磁学大会,他始终不惧困难,只为把事情做好。

“培养人,是我一辈子的责任”

樊明武在节目中感慨:“我特别欣慰的是,我的学生中很多都成为了国内外一流的科研人员。”他不止一次提到,科研的意义不只在于发表多少论文,更在于“有没有传下去”。他将“人”比作“磁场”:人和人之间是有吸引力的,而教育,就是在寻找那种彼此能共振的“磁化过程”。在他看来,培养人就像磁性材料的磁化——需要时间、需要信念,也需要以身作则。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之道,正是现代君子的应有之义。

君子之道,不在于声量,而在于定力

“我这一辈子没怎么动过念头要去换个方向。”面对时代变化、科研风向的流转,樊明武以“专”应“变”,以“静”克“喧”,这份定力源于使命,更源于初心。在节目最后,他说:“我这一辈子过得挺清楚、挺明白。”这句平实之言,却映照出一位工程院士、人民教师的精神坐标——做事有根、做人有本,坦荡而坚定。

贵州习酒作为《君品谈》的联合出品方,始终倡导“以酒崇道,务本为人”的精神主张。在与樊明武院士的对谈中,我们看到了“君子之道”在新时代的理性回响——不是标榜身份的口号,而是一代知识分子与国家、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命实践。